認識濕地

【濕地的定義】 

在台灣各地,有許多的地名與濕地扯上一點關係,如:高雄鳳山的「坔埔」、高雄的「凹仔底」、「內惟埤」、台南的「鯤鯓」…等等;而我們所仰賴的主食─米飯、香甜的茭白筍、調味用的食鹽、活跳跳的生猛海鮮…等,全都是濕地內所產出的;在南洋地區,住民更是利用紅樹林枝條作為柴火使用,可見得其實濕地早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了。
「水」、「土壤」及「水生生物」,可以說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。而各國對於濕地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解釋與定義,但大致都脫離不了上述的三項要素,國內目前對於濕地並未有法定的解釋條文,而世界各國約有50種定義來解釋「濕地」一詞,這其中最被大家所熟知及通用的,是各國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所共同決議通過的「國際重要水鳥棲地保育公約」(Convention on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),簡稱「濕地公約」(Wetland Convention) 或「拉姆薩公約」(Ramsar Convention) ,其定義如下:「無論天然或人為、永久或暫時、靜止或流水、淡水或鹹水、或二者混合者,由沼澤、泥沼、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的區域,包括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之沿海區域。」。 

P1360249_______________0619______.jpg

【濕地的類型】

若我們以濕地形成的作用營力來區分,可以把濕地分成二大部份:自然濕地(Natural Wetland)與人造濕地(Artificial Wetland)。
自然濕地顧名思義,即天然環境下所形成的濕地,若我們將自然濕地再細分,以濕地中「水體種類」來分類,大致可以分為:鹹水濕地、淡水濕地及半鹹淡水濕地三種﹝當然也可以用「區域位置」來把自然濕地分作沿海型濕地與內陸型濕地二種,分類的方式因人而異。﹞。
人造濕地,意即人為營造的濕地,目前我們常談及的「人工濕地」,就是屬於人造濕地中的一部分。在美國,為了彌補過去開發行為所破壞的濕地,由美國工兵署提出「濕地零淨損失」﹝no net loss﹞政策,即建造一塊新的人造濕地,來彌補過去所損失的濕地環境,這種濕地我們統稱為「補償型濕地」﹝Mitigation Wetland﹞。
國內目前雖未有相關濕地補償的法定政策及條文,但已有類似補償型濕地之案例,例如:補償高速鐵路穿越水雉重要棲息地─德元埤、葫蘆埤所造成的破壞,而營造的「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」,算是國內第一塊補償型的人造濕地。

P1360299_____________________0620______.jpg
現今一般專門用來處理廢污水的人造濕地,我們稱之為「人工濕地」﹝Constructed Wetland﹞。此種濕地環境是利用濕地能夠淨化水質的功能,來加以應用,將廢污水排放到所設計的濕地系統中,經過一系列單元的處理過後再排出,將可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濃度,達到水質淨化之功效。目前國內已有許多小型社區利用這類型的「自然處理系統」,來處理社區家庭污水,例如:台南二行社區人工濕地等。
人造濕地的範疇,並非僅限於目前我們所見的廢水處理型人工濕地,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田﹝水稻田、芋田、茭白筍田、菱角田等﹞、漁塭、排水溝渠、人工湖泊﹝水庫﹞,以及早期為了農耕所挖掘的儲水埤塘,均屬於人造濕地中的一環。如:桃園縣境內有許多埤塘濕地,是過去農業發展時期,為了灌溉而挖掘出來的,雖然現在已不再作為灌溉使用,但是經過多年的自然演替過程,每個埤塘生態均有豐富的多樣性與獨特性。
因此,我們可以了解人造濕地的範疇,不僅僅是廢水處理的人工濕地或生態水池而已,老祖宗早在數千年前,就已經開始利用人造濕地來產出糧食,因此人造濕地並非是這幾年的「新興產業」!

 9806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.jpg

【濕地的功能】 

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,不但有水生植物和昆蟲,還有魚、 蝦、貝類,以及到此覓食的哺乳類和鳥類等,尤其是許多稀有和瀕臨絕種的動物多依靠濕地所供給的食物而生存,而多數的魚、蝦也成為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。
濕地能吸收和儲存洪水、調節水位,即使洪水太大無法全部容納,生長在濕地的樹木和草叢也會阻緩洪水的速度,減少災害。只可惜台灣的濕地被大量開發,少了一層防洪的屏障,只要一有颱風或暴風雨,就很容易造河水氾濫或海水倒灌。
濕地就像大地的腎臟,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、過濾化學和有機廢物、積存懸浮物,使水質得以淨化。此外,濕地不但是郊遊、繪畫和休閒的好去處,也因為蘊藏豐富的物種,更是自然教學的天然教室。
濕地的總生產量,是一般良田的兩倍半到四倍,因此濕地環境所創造出的有形與無形價值,往往超出我們所想像的。事實上不論那一類型的濕地,均具漁獲、遊憩等經濟價值,也具有防洪、調節地下水、淨水、庇護野生動、植物的生態功能,因此濕地的經營與保育不僅是自然生態保育,也是人類對於自己賴以依存環境的改善。 
P1360089_____________________0616.jpg 

Visit Reservation
  • 訂閱 / 取消電子報
  • 目前訂閱人數: 1034 人
    電子報:
    Email :
    訂閱: 取消: